作者:小蔡飞刀
总是要历经百转和千回才知道真意浓,总是要寻遍千山和万水才明白去和从。
——题记
①
出版于1976年的《火并萧十一郎》是古龙创作生涯的又一次分水岭,这本情节简单、语言乏味的续貂之作无情地宣告了一个令人悲伤而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那个想象力丰富、下笔如行云流水、塑造过无数有血有肉浪子形象的古龙正在消亡,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一个曾经的传奇无可奈何地走向平庸,江郎才尽的古龙自此步入自己创作的衰退期。
在1976至1978年的三年间,古龙陆续出版了十余部作品,除《边城浪子》外大多数作品后来的命运均是湮没无闻、知者无几,《火并萧十一郎》、《飞刀,又见飞刀》两书虽然打着萧十一郎、小李飞刀的名号也未能例外,实践证明这是两部极其糟糕的续作。进入1979年之后,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古龙基本上处在一种“准封笔”的状态,除了为自己最为看重的楚留香、陆小凤两个系列各自杀青的《兰花传奇》、《剑神一笑》以及临终前的遗作《猎鹰•赌局》外,其余打着古龙旗号问世的基本都是他人的代笔之作。
阅读这一时期的古龙作品,个人的最大感受是一个词:力不从心。所谓“力不从心”,既是叙事层面的,也是主题层面的:主题上的力不从心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诸多作品结局处流露出的绝望与迷惘,《白玉老虎》、《大地飞鹰》等书草草收场,结尾处在浓重的怅然中留下悬疑,表明作者已经没有信心与精力去解答自己留下的疑问,这与古龙成熟期作品中积极向上、阳光健康、明确无误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而在叙事层面上,我们看到这一时期的古龙已经失去了驾驭真正意义上长篇小说的能力,以字数论,《白玉老虎》洋洋洒洒近60万字,《大地飞鹰》也是将近40万字的规模,但从艺术感染力来看,二者与10万字以内的《英雄无泪》、《碧血洗银枪》这样的中篇小品相比却无疑要逊色许多,而被公认为成就很高的遗作《猎鹰•赌局》则干脆就是由一系列几千字的超短篇连串而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当然,这样说并没有全盘否认古龙这一时期创作的意思,事实上,正如上文所提及的那样,我非常欣赏古龙这一时期的《血鹦鹉》、《英雄无泪》、《碧血洗银枪》等几部作品,而《大地飞鹰》、《白玉老虎》虽然整体上看成就不高,但在局部细节上也依然有不少独到的精妙之处,尤其是后者在刻画小雷、轩辕一光等几个次要人物上匠心独具,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②
与同样以“鹰”命名的《九月鹰飞》、《猎鹰•赌局》两书比起来,《大地飞鹰》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只贴地飞翔的“病鹰”,它在古龙中后期的作品中也只能算是一部勉强及格的作品。我知道这番话一定会招来不少非议,毕竟这本书还是为不少人——包括三年之前的我自己——所喜爱的:引人入胜的开头,令人激动的友情,为自己的信念而无畏无惧的小方,诡秘莫测的茫茫戈壁,要不是后半部分的大失水准与蹩脚的故弄玄虚,所有这些加起来几乎就是一部出色的作品,只可惜,它偏偏有着糟糕的后半部分。
我所说的后半部份,即是小方回到江南、卜鹰神秘失踪之后的部分,以第二十七章“为什么不回去”为分界点,此后,大漠、猫盗、三十万两黄金渐渐淡淡出,“等待卜鹰”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主题,但他就如同等待戈多一样始终没有再见到卜鹰。
《大地飞鹰》的主角是方伟,江湖人称“不要命的小方”,另一个是卜鹰,此公在本书中出场时间不多,表现也一般,倒是后来在《猎鹰•赌局》里熠熠生辉,让人印象很是深刻。古龙在本书中努力营造的是一种沉郁与悲凉的气氛,所以开篇的场景是茫茫大漠、食人鹰以及“儿须成名酒须醉”的歌声,同时也在极力打造一种纯粹的男人之间的信任与依赖,甚至不惜把这种友情上升到“终日思君不见君”的高度,有很多人被小方与卜鹰的交情打动,但想一想班察巴那那破绽百出、多次难以自圆其说的计划,这种交情便未免显得有些矫情和因辞害义的味道,它的意义何在也不免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有时我会小人之心地怀疑古龙在写作此书过程中是不是因为临时遇到急事或急需银子,所以匆匆脱手以求拿到版税了事,当看到全书最后通过班察巴那(若是有人读到一半还没猜出谁是幕后主使那真应该去测一下自己的IQ)之口大段大段、滔滔不绝地讲述整个事件来龙去脉,我的感觉是:这就象一部电影拍到一半投资方撤资了,导演无奈之下只好以字幕形式告诉观众电影的结局: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牺牲了,谁活了下来……实在是又方便又省事。
记得当年读完《大地飞鹰》后的第一印象是关于它的段落数,如果有好事者有兴趣去统计一下古龙诸作品每一部的段落数再做个排序,我打赌《大地飞鹰》一定可以排入前三甲:该书自始至终保持着单句成段、每段绝少超过100字的风格,这固然是古龙的一贯文风,但这种太过频繁的分段换行还是大大伤害了文字的文气与连贯性,更何况好多地方的人物对白都显得冗长拖沓、枯燥乏味,联想到那是一个稿纸写作、以页码计算稿酬的年代,这也许部分地验证了我上面那小人之心的猜想。
③
再说《白玉老虎》,这其实是一项没有竣工的半拉子工程。该书剧情大致如下:“大风堂”的死敌“霹雷堂”与蜀中唐门联盟后势力如日中天,为免遭灭顶之灾,“大风堂”欲仿效当年荆轲刺秦以樊於期首级为献礼之法,“大风堂”当家人之一赵简心甘情愿让另一位当家上官刃割下自己头颅,送往与赵简有仇的唐家以获取信任、打入对手内部,这个绝密计划甚至对赵简之子赵无忌也未曾透露,一心为父报仇的赵无忌经历重重险阻后,在最终面对杀父仇人上官刃时方才知道事情整个原委……
这本书的不足,首先在于故事情节设计上的简单与粗糙,简单到不少地方一猜而知,粗糙到许多地方前后矛盾,这对于素以情节诡异见长的古龙来说实在不啻是一次巨大的失败。曲平一出场就是一副卧底的样子,毫无意外可言;上官刃要为何无故割下半辈子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的头颅又在那样一个微妙时期送到唐门?智商正常的人相信都会起疑,更何况按书中所描述,唐门又个个都是智商极高的人精,退一步说,就算不起疑,当时云飞扬闭关,赵简被杀赵无忌离家在外,上官刃投降,“大风堂”已然元气大伤,唐门为何不趁此良机联合“霹雷堂”将其一举消灭?这些显而易见的纰漏使得此书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
此外,《白玉老虎》一书的结局也让人哭笑不得,因为从情节发展看这本不能算是结局,“白玉老虎”计划至此刚刚被点题,还没开始正式实施却就宣布煞尾了,这就好比一出名叫《霸王别姬》的戏刚演到霸王与虞姬相识就匆匆谢幕一样,大概古龙自己也觉得这样的结局太过潦草,有敷衍塞责之嫌,于是写了一个颇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意味的后记,兹全文抄录如下:
“白玉老虎”这故事,写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冲突,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情感与责任的冲突,情感与仇恨的冲突。
我总认为,故事情节的变化有穷尽时,只有情感的冲突才永远能激动人心。
这故事中主要写的是赵无忌这个人。
现在赵无忌内心的冲突已经被打成了一个结,死结。
所以这故事也应该告一段落。
这段话写得很老实也很诚恳,但却不能算是一个很好的解释,这个故事也绝不应该在这里就“应该告一段落”。我没有刨根问底癖,武侠小说当然可以留下悬疑,把结局留待作者自己去想象。《飞刀,又见飞刀》的结尾,李坏和“月神”的决战胜负如何?《雪山飞狐》的结尾,胡斐对苗人凤的一刀到底有没有劈下?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因为结局如何并不会影响到故事的全局意义。
但《白玉老虎》则不同,如古龙自己所说的,这是一个关于内心冲突的故事,因此结局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全书的成败以及故事本身的价值与意义。赵无忌的故事可以拿来和《笑傲江湖》里的林平之做一比较,同样是世家公子,然后同样因为父亲被杀而改变生活命运,从此为了复仇而活,卧薪尝胆、一心复仇,林平之的心理为复仇所扭曲最终酿成悲剧性结局,而《边城浪子》的戏剧性结局则构成了对仇恨的化解与无情嘲笑。
与前两者的一喜一悲相比,赵无忌的心头死结难以打开,因为他的复仇根本就不成其为仇恨,他的父亲是自愿向官刃奉上自己的头颅的,上官刃非但不是恶魔,反倒是为了顾全大局而忍辱负重的义士,因此如何面对上官刃父女这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死问题,不同的可能性将会直接动摇全书的基本命题与根基:试想一下,如果结局是赵无忌执意要为父报仇而杀上官刃,那赵简的死、上官刃的死、赵无忌的忍辱负重乃至整个故事的意义何在?如果不杀,即便这个“白玉老虎”的计划最终成功,“大风堂”最终灭“霹雷堂”唐门,对于赵无忌来说,这种以牺牲父亲生命、自己的青春与爱情为巨大代价的胜利意义又何在?
这样的问题古龙已经无法回答了,古龙给自己留下了一个难以回答的悖论,这就象好莱坞电影里那些科学怪人发明了新式机器人最终却对它们失去控制一样,《白玉老虎》是一部因为失控而难以为继的作品。先天营养不足,匆匆煞尾势在必然,好在该书在描写赵无忌与卫凤娘、怜怜等人之间的感情上保持了作者一贯的高水准,描摹得细腻而逼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天性尚未完全被仇恨吞噬的年轻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不足。后来申碎梅曾以古龙名义为《白玉老虎》写过一个名为《白玉雕龙》的续集,书名固然毫无创意,情节亦是十分俗套,可谓胆大艺不高,画虎不成反类犬,雕龙不似成雕虫。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