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刊》

《古龙作品集》,1995年3月首次刊出,1998年3月换了封面,推出第二版,2005年8月重新改版问世。《古龙作品集》出版以后,在业界和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轰动效应,成为出版社的品牌,给出版社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作为《古龙作品集》的策划人和主编,我对这套作品集的编辑经历以及其中的酸甜苦辣,至今记忆犹新。

满大街都是武侠小说

1989年6月,我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安徽文艺出版社工作。因为在南开大学读研期间,研究方向是中国小说史,硕士论文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创作发展与民众文化心理研究,所以走进编辑岗位后,很自然地关注武侠小说的图书市场情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武侠小说盛行一时,街头的书摊和租书店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武侠小说,港台地区的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如金庸、梁羽生、古龙、卧龙生等)的作品更是广受读者的欢迎。这些销售的图书很大一部分是非法出版物,编校印刷质量都十分低劣。更为恶劣的是,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是冒充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人名字的假冒伪劣之作。我设想:能不能将一些著名武侠小说作家的作品集结出版,这样既可以起到一定的品牌效应,也可以为广大武侠小说爱好者提供武侠名家的真作品,对图书市场的武侠小说出版乱象应该会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就着手对国内武侠小说的出版现状进行调研。我利用编辑出差组稿的机会,跑遍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长沙、西安等地的新华书店和图书批发市场,与图书编辑、新华书店销售人员、批发市场里的图书经营者相互交谈,了解武侠小说的出版销售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再加上我对武侠小说方面的专业知识,我得出如下结论:1、港台武侠小说名家的作品很受读者欢迎,长销不衰,其中金庸、古龙的作品更是受到读者的追捧。2、此时内地还没有任何一位武侠名家的作品集结出版,都是各出版社零星销售,或是盗版。3、香港、台湾均有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作品集出版,唯独没有出版过古龙武侠小说作品集。4、北京三联书店正在与香港明河出版有限公司洽谈有关《金庸作品集》在内地出版事宜。

我想,读者最喜欢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北京三联书店正在联系《金庸作品集》的版权,我何不想想办法,联系古龙武侠小说的版权呢?但是这也存在风险,因为当时遍街都有古龙的武侠小说租售,我们出版一套《古龙作品集》还有市场吗?带着这个问题,我又走访了全国各地的市场销售人员和读者,同时对图书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市场上租售的古龙作品虽然很多,但真假混杂,编校印刷质量低下,大家对此很不满意。如果能出版一套高质量的印刷精美的古龙武侠小说真品,一定大受读者欢迎,也许许多人还会收藏呢!对图书市场的调研与分析,坚定了我编辑出版古龙武侠小说集的决心。等我真正开始联系古龙武侠小说的版权时,才发现,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从北京至上海一路全陪

与梁羽生、金庸、卧龙生、温瑞安等作家的著作权相比,古龙武侠小说的著作权要复杂许多。古龙在1985年去世,他在世时,对其作品的著作权益的保护不够重视,作品的版权比较分散,有的作品更是直接卖断给出版公司,自己的家人不再拥有权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便想方设法找有关朋友帮忙解决版权问题。

我给台湾的于志宏先生打电话,请他帮我联系古龙著作的版权。于志宏先生有多重身份,他是台湾汉麟出版社的社长,也是台湾武侠小说作家,又是古龙的生前好友,曾经作为枪手,为古龙武侠小说《风铃中的刀声》代写结尾部分,请他帮忙联系版权是比较合适的。于志宏先生在电话里表示这件事比较难办,劝我打消念头。我不死心,向他反复阐述此事的意义:对读者、对武侠小说研究者、对提高武侠小说创作以及对古龙本人的声誉、作品的流传,都是功德无量的,请他一定想想办法。在我的反复请求下,他答应先了解一下古龙作品的版权现状,同时又让我别抱太大的希望。

大约是1992年6月中旬,于志宏先生和台湾万盛出版有限公司的王达明先生来北京办事,我得知消息后,立刻飞往北京与他见面,商讨古龙版权事宜。他告诉我:“古龙作品著作权的情况,我大致了解清楚了,主要集中在四家出版社,联系起来有很大难度,我不想管这事。”我说:“我去台湾找他们不太现实(那时候内地人去台湾有诸多限制,手续很繁杂),在我认识的朋友里面,你是最佳人选,你不帮我,我真是没辙了。”他没有答应我,说现在很忙,过两天还要去上海。我不管那么多,也住在他下榻的酒店里,见缝插针,一有机会就劝说他。两天后他飞上海,我也买了机票飞往上海,仍然住在他下榻的酒店里,不间断地与他探讨此事的可能性、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或许被我的真情打动,又或许被我的韧性折服,他终于答应帮我联系古龙武侠小说的版权了。

1993年初,他来电话约我去南京见面,我预感古龙武侠小说版权一事有希望了。果然,我们见面后,他告诉我,古龙大部分作品的版权都谈妥了,只是有6部作品没有办法解决。这6部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台湾真善美出版社,出版社的创办人已经去世,他的家人现居住美国,没有联系方式,无法取得授权。我看了6部作品的书名,有三部是《楚留香传奇》前传,分别是《血海飘香》、《大沙漠》、《画眉鸟》。这三部作品都是古龙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如果缺少了这三部作品,这套《古龙作品集》就太有缺憾了!怎么办?我思来想去,决定先收入作品集,以后和著作权人联系上了,再补交版税。这种权宜之计毕竟是侵权行为,后来我们为此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一年内十六次飞往北京

版权谈定之后,接下来就是申报选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内地出版社出版港台作家的作品,必须专题上报中国新闻出版署图书司,获得批准后方可出版发行。此时,我在安徽文艺出版社工作挺不顺心,得知珠海出版社刚刚成立,遂决定南下珠海。珠海出版社负责人成平女士与我见面交谈之后,当即表态:珠海出版社欢迎你,会安排专人为你办理工作调动手续。我感慨经济特区的办事效率,也钦佩成社长的为人,于是向她汇报了结集出版古龙武侠小说的构想以及古龙作品的版权情况,认为这是一个具有社会、经济双效益的好选题,建议立即组织申报。她表示会作为重点选题申报,并让我全权负责。成社长的信任和鼓励让我既感动又有信心,我立刻全身心地投入这一工作。

选题申报上去,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很快获批,但在出版署图书司却卡壳了。图书司的回复是:你们这样的小型地方出版社,出版这么一大套台湾武侠小说不合适。从1993年下半年至1994年上半年,我飞往北京多达十六次,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署领导还没批,你们再等等吧。为了争取时间,我已经安排对古龙作品的打字、排版、编校,但是选题还没有获得上级管理部门批复,漫长的等待真是难熬!

当时新闻出版署署长是于友先,毕业于南开大学。为了说服于署长,我特意回了一趟母校,请德高望重的老师、古代小说戏曲研究专家宁宗一先生出面帮忙。之所以请宁先生出面,因为他是中国武侠文学会的创会会长,和于友先署长又是同学,请他去向于署长求情比较合适。宁先生性情直爽,古道热肠,听完我的诉求之后,没有丝毫犹豫,马上就答应了。我的内心对宁先生充满着感激之情。

经过我们的多方努力,终于在1994年下半年,拿到了中国新闻出版署图书司对珠海出版社出版古龙武侠小说申请的批复。批复同意珠海出版社出版发行古龙武侠小说的出版申请,批准出版二十种古龙武侠小说。等了一年多时间的批复,却只允许出版二十种!

一个系列成为一种图书

只准许出版二十种!天哪!古龙武侠小说近七十种,我们花了这么大的精力,等了这么长时间,却只能出版发行其中约三分之一的作品,这个结果太令人失望了。而且,我们已经向台湾的古龙武侠小说代理人支付了相当一部分版税,同时,排印、编校了古龙绝大部分的作品,这个损失也太大了呀!

怎么办?情形就是如此,上级管理部门的决定必须执行,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办法解决难题。我对古龙武侠小说重新认真研究,觉得如果只挑选其中二十种作品编辑出版,无论如何很难在读者中引发轰动效应,这就违背了我们编辑出版古龙武侠小说集的初衷,这项工作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有什么办法既不偏离上级管理部门的指示精神,又能够实现我们当初的愿景呢?

经过对古龙武侠小说反复研究与认真思考,我决定采用如下策略解决难题:1、古龙有几部作品,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文字是由别人代笔完成的,如《剑毒梅香》、《剑气书香》、《白玉雕龙》等,这一类作品暂不考虑编入作品集。2、还有一些作品,古龙只是挂了个名,或者只描绘了一个故事轮廓,整个作品基本上是由枪手代写的。这一类作品也不会编入作品集。3、有些作品或主人公相同,或小说情节互有牵涉,或书名可以相互关联,或篇幅比较短小,这样的几部作品编成一个系列,只用一个书号,便可以算作一种图书,如“楚留香系列”(共有八部作品,主人公都是楚留香),“陆小凤系列”(包括七部作品,主人公都是陆小凤),“小李飞刀系列”(涵括了六部作品,其小说情节都与“小李飞刀”有牵涉),“七种武器系列”(每部小说讲述一种武器,古龙原计划写七部,却只完成了六部。因为书名是“七种武器”,为了多收入一些作品,我们将《拳头》编入其中,于是“七种武器系列”就包含了七部作品),“七杀手系列”(共有九部作品,都是古龙的短篇小说,如果每个短篇作为一种,实在不划算,于是将其编为一个系列)等。

整体编辑方案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紧张而又有序的编辑工作了。在具体编辑过程中,由于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操作,这套《古龙作品集》虽然名义上只是二十种(即用了二十个书号),实际上却囊括了六十多种古龙小说。可以说,这部作品集完全能够满足读者的期待,因为古龙武侠小说的精华全都包含在其中了。

还是应该写一篇序文

编辑工作到了这一步,似乎关键性的疑难问题都已解决,接下来就是设计封面、校对书稿了。但是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如何使这套通俗读物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扩展它的读者群,使其真正成为阅读、研究和收藏的经典呢?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

首先,在封面设计上,我和美编反复交换意见,不断比对,最后决定以中国龙作为封面底色背景,映衬“古龙”二字,再配以简洁的武功打斗画面,每册封面在相应固定的位置上标示“古龙作品集”字样,封面色彩要鲜亮,使全集59册形成一个整体风格。为了彰显这部作品集的经典意义,我特意与中国武侠文学会的同仁联系,取得他们的认可后,在每册书封底用大号字标出“中国武侠文学会推荐作品”,借以抬高这套作品集的身价。

其次,古龙的武侠小说在首次刊行时,在一部分作品中,古龙自己会写有一个“前言”,而这些“前言”在内地出版时往往被出版者删掉了。我认真阅读了这些“前言”,感觉古龙在这些“前言”里吐露了他当时写作的心态,有的还探讨了武侠小说的文体特色、人物性格、情节安排等,可以说是研究古龙武侠小说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这套《古龙作品集》中的每部作品都尽可能地保留这些“前言”,让读者真切体会古龙创作时的心境,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龙作品。

为了提高《古龙作品集》的研究价值,我请台湾于志宏先生整理一份《古龙武侠小说首次出版年表》,在这份年表中,不仅标出古龙武侠小说首次刊行的时间和出版社,还特意标注出请别人代笔完成的作品,这样可以完整、准确地揭示古龙武侠小说创作情况。我将这份出版年表附录在每部作品之后,为研究者提供真实信息。

经过反复思考,我还是决定为《古龙作品集》写一篇序。古龙的武侠小说与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古龙有着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其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文体和语言,融汇了古龙本人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感慨,昭示着古龙独特的灵性与个性,不了解这些特点,就不会真正读懂古龙。因此,我想把这篇序写成具有导读性的、同时也具有相应的鉴赏性和研究性的文章。

我将这篇序分成几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对古龙生平的简介,重点介绍他的性格、嗜好。第二层面写古龙武侠小说的创作观,他对武侠小说的理解,他的创作体会。第三层面是对古龙武侠小说创作阶段进行划分,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第四层面是这篇序文的重点,分别从作品内容、人物形象、小说情节、武功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解读古龙武侠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征。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龙作品,我在叙述这一层面时,特意将古龙作品和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进行比较,凸显各自的风格与特色。《古龙作品集》面世后,这篇序文为我圈了不少粉丝,那段时间,我收到了许多读者来信。

2005年8月,《古龙作品集》第三版(已经是66册)刊行时,我又重新写了一篇序文。在新版序文里,我着重阐述古龙作品的艺术个性,阐释他在求新、求变、求突破的创作理念引导下,作品展现出来的全方位的“自我表现”,诸如“诗化空灵的语言”、“奇崛诡异的情节”、“简约无形的武功”、“寂寞慷慨的人物”等,试图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龙作品。

1995年3月,折腾了三年多的《古龙作品集》终于由珠海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这是海内外第一部古龙武侠小说作品集。编辑出版《古龙作品集》是我的编辑生涯中一次重要的职业经历,也是我的一次深有感触的生命体验,它让我的人生得到磨练,也给我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