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洪生

诸葛青云及二“分身”

在台湾“三剑客”中,诸葛青云敬陪末座。这自然是由于他的小说原创力、市场号召力及社会影响力皆不如卧龙生、司马翎之故。但因拜孔明先生之赐,读者习惯以卧龙、诸葛并称;故其早年名气响亮,几与卧龙生并驾齐驱。特别是他亲手栽培了两名私淑弟子——即司马紫烟和独孤红,作为他的“分身”;代笔捉刀之下,居然可以乱真。此二位新秀后来亦分别在武林中扬名立方,写了不少作品;所以不妨纳入诸葛帐下一并来谈。

诸葛青云,本名张建新(一九二九-一九九八年),山西解县人。为台北行政专科学校(即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前身),曾任总统府第一局科员。张氏自幼稚好词章,国学根柢深厚;少年时即喜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及各种通俗小说,及长乃以文笔典雅、诗才佳妙蜚声士林。尝自谓还珠楼主代表作《蜀山剑侠传》是其“最爱”,并能将《蜀山》回目倒背如流。

一九五八年底,张氏偶见卧龙生成名甚易,不禁技痒;遂取“诸葛青云”为笔名,撰写武侠处女作《墨剑双英》,祖述《蜀山》至宝紫青双剑封存之遗事,交由春秋出版社印行。盖有以“青云直上”之诸葛压倒“卧龙复生”之志,令人莞尔。

但不知何故,《墨剑双英》只出了三集未完,他即应《自立晚报》之邀,连载发表《紫电青霜》(一九五九年)、《天心七剑》(一九六○年)姐妹作,以“武林十三奇”名震江湖!而书中武功最高的诸、葛双仙,分明是青云自况,可见其目无余子之一斑。后来诸葛与卧龙齐名,以诗言志,曾有“各以声华惊海宇”名句,其小说亦风靡一时。

从武侠创作渊源上来看,诸葛青云受还珠楼主最深,朱贞木次之,金庸又次之。尤其是他的文字、笔法、咏物、写景,乃至小说人物、奇禽怪蛇、玄功秘艺等等,几乎全面“还珠化”,殆有五六分神似。而其酷喜用“众女倒追男”及“一床多好”的爱情模式,则仿效朱贞木;回风舞柳,摇曳生姿。至于以五行方位比喻天下奇人异士者,则学步金庸;如《豆莞干戈》(一九六一年)、《夺魂旗》(一九六二年)等书皆是。

这样说,并不意味诸葛青云没有自己独创的小说风格;相反地,正因他国学功深,腹笥宽广,遂能立足于还珠楼主的奇幻武学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文采风流的专长;而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类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挥至极致,乃建立“才子型”武侠风格——与香港梁羽生同好,可谓无独有偶了。

总之,诸葛青云以《紫电青霜》成名,旋辞去公职,专事武侠创作。其早期诸作如《一剑光寒十四州》(一九六○年)、《折剑为盟》(一九六一年)、《铁剑朱痕》(一九六一年)及《霹雳蔷薇》(一九六二年)等书,皆属佳构。尤以《夺魂旗》(一九六二年)套用朱贞木《罗刹夫人》故事布局,也弄出五个真假“夺魂旗”(此旗既是兵器亦为人物绰号),更富奇趣。卒能后来居上,成为诸葛青云最知名的武侠小说。

不特此也!由于《夺魂旗》开场之尸骨如山、血腥满地,竟促使销路激增,乃予稍后闻风而起、一哄而上的“鬼派”武侠小说起了恶劣的催化作用;遂造就出陈青云(也师法诸葛青云)、田歌等“鬼派”作家,小说内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杀,令人不忍卒睹!殆非其始料所及。

关于为诸葛青云代笔者,曾先后有古龙、倪匡、司马紫烟、独孤红、隆中客(本名杨开湘)及萧瑟(本名武鸣)等人。特以《江湖夜雨十年灯》(一九六三年)一书,由诸葛开笔写第一集,古龙续写第二集,倪匡则由第三集续到第十集;以后至三十集全由司马紫烟续完,又破了一项代笔记录。其中司马紫烟与独孤红的笔名皆为诸葛青云所取,爰附小传于后。

司马紫烟,本名张祖传(一九四一-一九九一年),安徽人氏;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曾用本名张祖传撰处女作《环剑争辉》(1961年),大约是在刚刚考上师大国文系之时。在学时,正巧《江湖夜雨十年灯》在香港《明报》连载,诸葛青云临时改笔名为“司马紫烟”(一说是金庸所取),打算另起炉灶;后见张祖传文笔流畅,续得有模有样,大为心喜,遂将此笔名转赠给他。《江湖夜雨十年灯》(1963年)全20集,11-20集由司马代笔续完,作者仍挂诸葛名。《江湖夜雨十年灯续》(1963年)全30集,始正式挂司马之名。《白头吟》(1964年)即为《江湖夜雨十年灯》后传。司马紫烟叙事神奇处近乎还殊楼主,白描处又仿佛王度庐。惜英年早逝,截至1971年以前,写下《宝刀歌》、《罗刹劫》、《万里江山一孤骑》及《英雄》等二十五部武侠小说。此后即少有新作问世。其最后见报的连载小说是:《鹫与鹰》(1982年,台湾时报),《北雁南飞》(1982年,台湾新生报)。

独孤红,本名李炳坤,生于一九三七年,河南人氏;亦为师大国文系毕业,系司马紫烟学长。一九六五年诸葛青云撰《血掌龙幡》第一集后,即交李炳坤代笔续完,几可乱真。因而赠以“独孤红”笔名,祝其一炮而红,旗开得胜。独孤红首部作可能是《紫凤钗》(一九六六年),或为《雍乾飞龙传》(一九六六年),分别由大美、春秋二出版社印行。前者平平无奇,而后者的王度庐味儿十足,允称佳构。但奇怪的是,其代表作《丹心录》、《满江红》、《玉翎雕》三部曲中部分人物故事,却分明袭自郎红浣所撰《瀛海恩仇录》及同名小说《玉翎雕》。因此,颇有读者怀疑独孤红是郎老高第,或为郎老复出后之化身。其实大谬不然!两者除一“红”字外,可说是毫不相干。独孤红的作品颇多,迄今约近五十部,其中即有四部以“红”为书名。其小说最大特色是笔下人物个个郎才女貌,运用京白对话极溜;可惜千人一面,泰半雷同,故一般评价不高。

慕容美与“大美”群英

大美出版社是“台湾武侠八大书系”中,唯一倡导“武侠小说革新运动”的正派经营者,时常公开举办征稿活动。其培养新秀之多,仅次于真善美、春秋二出版社;成为名家者计有慕容美、东方玉、高庸及秦红等人。今分别介绍于次:

慕容美,本名王复古(一九三二-一九九二年)江苏无锡人;学历不详,亦曾随青年军来台,做过桃园、凤山等地税务员多年。王氏青年时期颇爱好文艺,经常向台湾各大报副刊投稿;曾用笔名“劳影”、“笔鸣”发表散文小品及中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意。(参见《联合报三十年文学大系》小说部第一卷)

退出文坛后的王复古,一心想在武侠圈中出人头地。一九六○年初,先以“烟酒上人”(他平生只好烟、酒)笔名撰武侠处女作《英雄泪》、《混元秘录》等书,未获重视;旋化名“慕容美”,改以诗情画意、亦庄亦谐的笔调,推出《黑白道》(一九六一年)、《风云榜》(一九六二年),立即令人一新耳目,广受读者欢迎。而其真正享誉最隆的作品,却是一度被《征信新闻报》(即中国时报前身)腰斩的《烛影摇红》(一九六四年),至二十六集结束。以后出版商见此书销路太好,曾私下找人伪续多集;但慕容美始终不予认可,每每引为憾事。

据知,慕容美早先一直将武侠创作视为“赚外快”的副业;迄至一九七九年始辞去公职,专心写武侠小说。故与其他名家相较,产量并不算多,仅有二十七部。尝自嘲是“驼子摔跤,两不着地”!却已有大美派王牌作家之目。他生前最后一部武侠连载小说是《杀手传奇》(一九八四年刊完),不久即因中风而辍笔;以迄病故为止,享年整整六十岁。

东方玉,本名陈瑜,浙江余姚人;生于一九二三年,为上海大学国文系毕业,曾任“青年反共救国团”秘书,是李焕左右手,老作家柏杨(郭衣洞)同事。他出道亦早,一九六○年在《台湾新生报》发表武侠处女作《纵鹤擒龙》,以“红色魔教”(赤衣匪教)影射中共组织,又杂用“匪酋”、“附匪靠拢分子”及“恐赤(共)病”等现代新名词。这在当年反共形势高涨的台湾,洵名借古讽今之作。但因处理手法过于粗糙,令人反感,故评价不高。后推出《神剑金钗》(一九六一年)、《红线侠侣》(一九六一年)、《凤箫龙剑》(一九六二年)等书,始渐入佳境。尤以《北山惊龙》(一九六四年)将溶洞造型之千姿百态化入武功,堪称别开生面,构思奇绝!

从一九六七年起,东方玉即因受到《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先生赏识,在该报“长期抗战”达十三年之久。如《九转箫》、《流香谷》、《珍珠令》、《孤剑行》及《七步惊龙》等等,皆为此一阶段所作,红极一时。迄至一九九○年“封剑”为上,其作品超过五十部,是典型的多产作家。

高庸,本名王泽远,四川西充人;一九三二年生,曾就读重庆巴蜀中学。其父陆军上将王赞绪与杨森老将齐名,号称“四川王”。王泽远虽为将门“衙内”出身,自幼就好勇斗狠;但却嗜读杂书,雅好词章,颖悟过人。抗战胜利后,原想到京沪继续升学;旋因国共内战之故,十六岁时即放弃学业,加入海军服务。不久随军来台,于一九五五年以少尉军官退伍,一度曾在美军十三航空队工作。离职后为了生活,独自经营小说出租店,始与武侠结缘。

一九五九年他先以“令狐玄”笔名撰武侠处女作《九玄神功》,初露头角;继则写《血影人》、《残剑孤星》、《锈剑瘦马》等书,多拾还珠余唾,皆不如理想。乃辍笔一年,潜心钻研各家武侠名著,闭门练功。

一九六二年王氏改笔名为“高庸”(有高于金庸之志),重整旗鼓,参加大美出版社首届武侠征文比赛;卒以《感天录》一书入选佳作,从此乃正式踏上武侠创作征途,成为职业小说家。高庸文笔洗练,构思巧妙,仿佛金庸。其代表作《天龙卷》(一九六六年)最早在新加坡《南洋商报》连载时,正接手刊登于金庸《天龙八部》之后。该报编者恐引起不必要的误会,遂请商高庸改用“林非”笔名发表;刊出后果然佳评如潮,多误以为是金庸新作,可见其文字功力之深。截至一九七六年高庸急流勇退,转任中华电视台编剧为上,他一共写了近二十部武侠小说。其中尤以《天龙卷》、《风铃剑》及《纸刀》声名最著,堪称“武林三绝”。

秦红,本名黄振芳,台湾彰化人,生于一九三六年。少时因家贫失学,未受过完整教育;惟以长期从事印刷厂工作,遂广泛接触到各类文史书刊,多所涉猎,乃自学成材。一九六三年大美出版社举办第二届武侠征文比赛,黄氏首度以“秦红”笔名撰《无双剑》参选,不料竟获得佳作奖。从此即被大美出版社罗致旗下,成为专属武侠作家。

实事求是地说,在台湾武侠作者群中,秦红是唯一“本土派”的台籍名家。但从小说语言上来看,他的文笔清新流畅,遣词造句、引经据典无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没有时下一般台籍作者动辄用台语行文的“草根性”或“本土化”倾向,颇堪玩味。截至一九八六年秦红封笔为止,总共写了四十多部武侠作品;其中尤以《九龙灯》(一九六六年)、《傀儡侠》(一九七○年)之奇诡、悬疑笔法为最,迄今仍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