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中新网2005年03月09日转载
对金庸、古龙作出高下之分,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小说的社会影响力来说,金庸占有优势,但是从文学价值来说,古龙对于后世创作的意义可能更大一些。上世纪七十年代,古龙小说被邵氏电影公司频频拍成电影,古龙声威如日中天。八十年代以来,香港无线电视台把金庸电视剧来回翻拍了几趟,九十年代末,内地的张纪中等也纷纷加盟,金庸又呈“甚嚣尘上”之势。总的来看,两人在文学成就和影视改编方面难分高下,但单就电视剧一项,一般认为金庸剧比古龙剧更受欢迎。这其中有何奥妙?
说法一:古龙的人文感没表现出来
张纪中是近年金庸剧拍摄的领军人物,但从未涉足古龙剧。他认为目前改编古龙剧不成功的很大原因是“未表现出古龙作品的人文感”。他说:“古龙笔下的人物具有深厚的底蕴,古龙笔下的人性是复杂的,他比较反传统,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手法,对中国固有的儒、释、道的哲学理想有所反叛,可以说打破了旧武侠的束缚,很有创新感。他的作品对人生以及人性有很多反省之处,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但古龙剧往往忽略这些创新之处与人文气息。”
说法二:古龙剧缺少故事核心
刚拍完《小鱼儿与花无缺》的香港导演王晶,认为古龙作品改编的难题是“缺少故事核心”,他说:“金庸作品是章回结构,最适合改编电视剧。拍金庸作品剧本是现成的,几乎不用做太多的功课,他的故事、语言都是完整的。但古龙笔下的故事会有很强的跳跃感,人物也缺少系统感。内地拍武侠剧优势在于其宏大的场面、精致的画面,但拍摄古龙作品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他的作品几乎不用过多的大场面,主要是对于人物与故事的挖掘,很多古龙剧显得比较乱的原因,是它每一集缺少故事的核心,这是拍古龙剧应特别强调的。”
说法三:古龙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拍过古龙小说也拍过金庸小说的香港著名导演鞠觉亮,曾说古龙的武侠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也是很多人的心声,看古龙的书要比看他的影视剧精彩,那些字里行间的缥缈和抽象是无法用电视语言完美表达出来的。但古龙小说最大的毛病在于故事结构不完整,这是影视剧改编的一大忌。然而“古龙”二字和“金庸”同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难拍也要拍。于是将古龙激扬跳跃的文字所营造出的抽象、诗意的氛围牵强地具化为电视语言,总是别扭。
说法四:古龙剧中观众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一些观众认为,古龙小说虽然悬念丛生,情节跌宕,但是在古龙剧中,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在金庸剧中,他们却常常能找到可以学习的榜样。古龙剧给你一个神话,这个神话是只见其韵不见其形;金庸剧给你一个神话,这个神话是既神奇又具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乎每一部金庸剧都是一个少年英雄的成长史。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爱看金庸剧,它不仅仅是武侠剧,它也是江湖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已经长大的人可以通过金庸剧来重构生命史。
说法五:古龙适合电影,金庸适合电视剧
有研究者认为,古龙的名气之高受到武侠电影的巨大推动,金庸的盛名受到武侠连续剧的推动,这实际上也是由于他们作品的区别所决定的。古龙的作品,人物的现代意识较强,个性突出,故事情节比较紧凑,节奏明快而有悬念,篇幅不长而有系列性,很容易改编成电影。古龙自己也做过编导等职务,代表作之一的《萧十一郎》甚至是先有剧本,后才改编的小说,他的其它作品也有一些是借鉴西方电影的表现手法的。而金庸的作品,比较强调文化背景,人物有比较厚重的继承感,情节跨越的年代较长,用电影作品难以表现出特色来,却更适合用连续剧的方式来再现。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李彦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