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琦

原刊登于《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3卷第1期)

古龙在梁羽生、金庸之后,以其“求新、求变、求突破”进行了武侠革新,一个武侠新时代。但古龙研究一直比较薄弱,人们更多地津津乐道于古龙生平的猎奇,而缺少理论阐释。台湾淡江大学林保淳教授主编的《傲世鬼才一古龙——古龙与武侠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2月)是古龙研究的一大收获,所收16篇论文分别从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角度对古龙及其小说进行了全面的现代诠释。其最大的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古龙研究之文化底蕴的深入

这部论文集不只是停留于文本阐释,而是超越了现实之“模仿”的基于文化幻想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论者们在比文学之“文化”更广义的视野中对古龙进行宏观把握和细致解剖。从文化社会学层面来探讨古龙的文章在书中几乎占了一半,如陈康芬《世界观的歧出——古龙武侠小说“世俗英雄”的文化/社会意义》,阐明了古龙对“英雄人生”的关注,站在现代文化的视角下,认为古龙笔下的英雄不再有中国传统社会所熟悉的武术技艺和精神,也不再继承儒家社会文化结构下道德价值所说的“侠义”传统,而是被置换到现代社会文化结构中,古龙以其武侠世界的人性江湖,投射出台湾现代社会都市人的心理样态与生命想象情境。汤哲声《英雄和美女:古龙小说的创新和危机》从中国武侠小说的文化精神内蕴、文化理想层面立足,指出古龙并没有将其想象的世界观诉诸传统文化历史范畴,而是把世界文化之中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情绪引进了武侠小说之中,从而大大拓展了中国武侠小说的文化空间,但古龙的创新也是有偏颇的,与武侠小说传统文化的要求相背离,武侠小说是中国的国粹,如何创新又不丢掉小说的“武侠味”,是当代武侠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杨照《谱系的破坏与重建——论古龙的武林与江湖》、刘巧云《正言若反——论古龙武侠小说的特色》等也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论文都指出古龙在创作中将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又将人的无限丰富性融入侠义之中,表现出现代人的精神观念,从而完成“侠义”与“人性”的相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造就了武侠小说的“现代化转型”成就。

二、古龙研究之涉及领域的拓展

这本论文集另一个重要特色是拓展了古龙研究的领域,论者们显示出宽广的文化视野。由于古龙早逝,他始终未曾亲自将他的武侠小说整理修改并撰写一份创作年表,故其作品真伪究竟如何,还是一个未完的课题,这也给古龙作品的研究带来难度。郭琏谦《古龙武侠小说目录及创作年代商榷》对古龙作品进行了详尽而系统的整理,就古龙武侠小说创作年代予以讨论,尽可能找到古龙武侠小说的出版或原先刊载之报章杂志,并对部分不应纳入目录的代笔作品予以说明,对纷乱如麻的古龙武侠小说目录及创作年代爬梳整理,提供了一份完整资料,填补了一项研究空白。龚敏《从梁羽生、金庸到古龙——论古龙小说之“新”与“变”》对梁、金、古进行比较,阐释古龙文学创作中的历史背景、侠客成长模式、西方艺术和文学的借鉴三个方面,突出了古龙创作的“求新求变”。林保淳《古龙的“剑道”与“人道”——从西门吹雪与叶孤城说起》通过古龙的《陆小凤传奇》系列作品中两个人物形象西门吹雪和叶孤城的性格比较,探讨古龙在“剑道”和“人道”方面的研究。胡仲权《论〈绝代双骄〉的修辞艺术》从修辞学角度对古龙作品进行分析,提出了九种修辞方法,令人耳目一新。陈晓林《从技法的突破到意境的擢升:以〈楚留香传奇〉为例》通过作品分析,从文学技巧和文学意境两个方面阐释古龙作品创作的成熟标志,以及古龙为当代武侠小说创作所开拓的新向度与新视角。还有论者从影像学角度对古龙进行研究,周清霖《电影〈东邪西毒〉中古龙的血与魂》提到整部影片的意识构成与戏剧结构,完全是导演有意无意对古龙的一种致敬。最后附录了详细的古龙武侠小说改编影视资料表。

任何一个有所成就的作家必定是对于人的本质、对于他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有着自己独到而准确地把握的,古龙也不例外,他将自己对当代异化了的人类社会所暴露出来的种种矛盾与问题所做的思考通过武侠小说这一形式反映出来。在这本由台湾学者主编的论文集中选择古龙作为谈论焦点,可谓是用心良苦。相比于金庸而言,古龙研究远远落后,这本论文集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起点,对古龙研究的深入有着良好的启发意义。